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用依帕司他联合

来源:糖尿病天地(临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 引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肢端麻木、疼痛、发凉等,并且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神经源性关节和足部坏疽。据临床统计数据表明,我

0 引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肢端麻木、疼痛、发凉等,并且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神经源性关节和足部坏疽。据临床统计数据表明,我国DNP发病率呈现上升与年轻化趋势,且60%的糖尿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损害。现阶段常以药物治疗该疾病,部分药物可助患者控糖,但控制炎性因子的效果还有待提升[1]。临床研究数据表明[2],如果治疗该种疾病单独应用某一种药物其治疗效果并不显著,病情还极易反复,因此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十分重要。而本次将2019年1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DPN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片的临床效果。详细实验内容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3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掷色子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5例。以上患者均符合DNP诊断标准,患者均知情且同意本次研究,并排除沟通/脏器功能障碍、依从性较差、精神类疾病、研究药物过敏患者。其中对照组女性6例,男性9例,年龄在31-73岁,平均(46.)岁。观察组女性7例,男性8例,年龄在33-75岁,平均(47.)岁。两组患者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核实与批准。

1.2 治疗方法

均对两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控糖、控压等常规治疗。给予对照组甲钴胺片(生产厂家: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治疗,使用剂量/次,3次/d。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添加依帕司他(生产厂家: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治疗,使用剂量50mg/次,3次/d,餐前30min服用,两组均持续治疗60d。

1.3 指标观察

(1)记录与对比两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症状消失,腱反射基本恢复,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以上或恢复为显效;症状减轻,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为有效;症状无变化,神经传导速度无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3)记录治疗过程患者所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并统计例数,同时展开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采用SPSS 22.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要低于观察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对照组 15 4 5 6 9(60.00)观察组 15 9 5 1 14(93.33)χ2 4.658 P 0.031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对比(±s)注:与对照组治疗前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对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项目 对照组(n=15) 观察组(n=15)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SNCV正中神经 38. 40.*44.#胫神经 37. 39.*42.#腓总神经 36. 39.*43.#MNCV正中神经 46. 49.*52.#胫神经 36. 40.*43.#腓总神经 37. 39.*4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组别 例数 恶心 发热 头痛 总发生率对照组 15 3 1 2 6(40.00)观察组 15 1 0 0 1(6.67)χ2 4.658 P 0.031

3 讨论

糖尿病并发症之一是周围神经病变,其中远端感觉神经病变最为常见,占比超过50%。这种疾病会引起的患者下肢症状与上肢症状,病发初期患者会感觉到对称性疼痛,随着进一步发展会出现感觉障碍,并且该种病症还会根据糖尿病的病情发展而加重。该疾病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下降,同时也会造成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出现残疾的现象,在临床治疗中其也具有治疗时间长,易反复发作的特点,这也就增加了DPN的临床治疗难度。然而现阶段DPN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而据部分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疾病可能与患者的精神心理原因、血管病变、长时间高血糖、缺血缺氧、胃细胞内因子异常、代谢异常、胃肠激素分泌失常、自主神经病变等原因密切联系。因此在治疗过程,不仅要对患者进行控糖,同时还要控制患者体内的炎性反应,以达到改善患者病情,减缓病情进展的作用[3]。

文章来源:《糖尿病天地(临床)》 网址: http://www.tnbtd.cn/qikandaodu/2021/0715/1471.html

上一篇:非药物治疗方法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下一篇:老年糖尿病合并肾病尿毒症患者经整体护理干预

糖尿病天地(临床)投稿 | 糖尿病天地(临床)编辑部| 糖尿病天地(临床)版面费 | 糖尿病天地(临床)论文发表 | 糖尿病天地(临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糖尿病天地(临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