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天人合一视域下的茶道哲学评李萍天地融入一茶(3)

来源:糖尿病天地(临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2 茶通天地 茶为何能够成为沟通天地与人的一座桥梁呢?一方面是因为天地“不言”,如《论语》所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3.2 茶通天地

茶为何能够成为沟通天地与人的一座桥梁呢?一方面是因为天地“不言”,如《论语》所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5]天地是以无声而有形的方式默默滋养万物,天地不是靠语言,而是靠滋养万物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存在,万物的生长归功于天地。既然天地“不言”,人更需要去细心感受天地的无私给予,而茶作为天地滋养的万物之一,更需人细心品味。人透过茶,感悟天地希望人们从茶中了解的人生真谛。可以说,茶承载着天地对人的“言语”,人透过茶,了解了天地的德性。

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华茶道的丰富性和包容性,其蕴含的丰富哲理值得人细细品味,有助于帮助人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实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是不少古今名士毕生的追求。中华茶道不仅仅是关于饮茶、品茗的技巧,更多的是从饮茶、品茗中得到的关于人生的启迪与思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中华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中华茶道更具包容性,不仅受到主流儒家文化的影响,据李萍教授所言“中华茶道也同时接受了道教、佛教的熏陶,严格来说是儒释道合流而生的综合文化体。”[6]正因中华茶道的博大精深,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主动学习茶道,推广茶道,以茶为媒介实现天地与人的融通。

总之,学习茶道使人受益无穷,不仅能获得关于饮茶、品茗等一系列知识,还可以提升人的审美感受能力,最重要的是使人沟通天地。通过一系列的茶事活动,品茶人不仅能熟悉饮茶的规则,增强对规则的敬畏感,也能愉悦身心、增强对美感的鉴赏能力。饮茶使人更加关注内心修养,无论是饮茶中的净心养性还是饮茶后的愉悦澄明,都使饮茶人从世俗的喧嚣中得以解脱,内心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

4 结语

通过阅读李萍教授的《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一书,读者可以清楚了解中华茶道与儒学精神的契合,本文从天人合一视域下审视中华茶道的博大精深,茶天地之精华,领悟儒学和茶道的奥妙。以茶为媒介,实现人与天地的沟通,借助茶了解天地之大德与无私,领悟天地对人的无声教诲。

人和茶都是天地无私赋予的产物,因为人的智慧,茶不仅保留了其自然属性,更增加了其精神价值和文化属性。人从饮茶、品茗中领悟人生处世之道,不断追求更高的个人修养和思想境界,不断与天地“对话”,领会天地的无声之言。此外,中华茶道与儒学不断丰富其内涵,与时俱进,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不断走近人的生活,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华茶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给予人生无限的启迪。茶道不单是一种程序化的仪式,在长时期由儒家文化占据主流的中国社会,中华茶道明显带有儒家的思想色彩。如李萍教授在《天地融入一茶汤》一书中指明:中华茶道所包含的尊重生命、精行俭德、顺从自然等思想与儒学提倡的尽心、知性、知天存在高度的契合。之所以称之为茶道,因为它不再是物质层面的茶、茶叶或喝茶等行为,而是围绕茶或者饮茶所产生的一系列文化层面的存在。正因为茶人的存在,茶不再只具有自然属性,人赋予茶更多的文化属性和精神价值。如《天地融入一茶汤》一书中所言:本来只是自然之物的茶,在与人相遇之后,就进入了人的意义世界,为人所感知、经验、体悟,变成了一种文化存在。

茶和人都是天地之大德——生生的体现,都是集天地之精华而成,茶因人进入意义世界,人借助茶从而与天地沟通,即“天地——茶——人”的沟通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天人合一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天人相通,一种是天人相类。本文从天人相通层面即人借助茶得以与天地相通的意义上谈论天人合一。

1 天地与茶:集天地之精华

“天地”范畴既是儒学的根本,也是中华茶道的关键。关于“天地”范畴,通常蕴含双重含义,其一是外在的对象化的天地,是万物得以生存的基础,是各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其二是境界化的天地,是人的精神修养希望达到的至高无上的境界。此双重含义在李萍教授的《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一书中均有谈及,境界化的天地是许多茶人毕生的追求。“天地”范畴作为沟通中华茶道与儒学的桥梁,是阅读《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一书始终绕不过去的关键概念。

文章来源:《糖尿病天地(临床)》 网址: http://www.tnbtd.cn/qikandaodu/2021/0423/1111.html

上一篇:艺的本义是种植
下一篇:样式雷的天地一家春细看清代宫廷建筑内檐装修

糖尿病天地(临床)投稿 | 糖尿病天地(临床)编辑部| 糖尿病天地(临床)版面费 | 糖尿病天地(临床)论文发表 | 糖尿病天地(临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糖尿病天地(临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