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基于天地解读阴阳关系

来源:糖尿病天地(临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阴阳的哲学观念是古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通过对太阳活动、生殖现象、时间变化等因素的观察和体验,以及筮占活动的实践下形成的[1]。《黄帝内经》继承了阴阳概念的内涵,将阴

阴阳的哲学观念是古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通过对太阳活动、生殖现象、时间变化等因素的观察和体验,以及筮占活动的实践下形成的[1]。《黄帝内经》继承了阴阳概念的内涵,将阴阳的哲学概念,作为方法论渗透到中医学说,并将阴阳之间交感互藏、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等关系运用到解决中医临床问题。笔者发现若单纯从阴阳观念的起源解释事物阴阳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是侧重于其二分性及其之间的消长、对立、制约过程,尚不能在理论上准确表述“阴阳”之间的主从和体用关系,在临床上不能充分说明人体“阴阳”互相作用的动态变化机理和一些对中医临床有指导价值的理论难题。因此,本文基于“天地”,解读阴阳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1 “天地”与“阴阳”的关系

阴阳的观念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古人在长期以“地”作为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依靠“天”生长万物的生产、生活中产生了对自然物象的依赖与崇拜。由于对太阳的崇拜和观察,形成了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两极对待的观念;由于生殖崇拜活动,认识男女两性关系和特征的同时,推演出万事万物都有一分为二的特性,并用“阴阳”定性——光明的、温暖的、升发的、向上的……为阳;黑暗的、寒凉的、收敛的、向下的……为阴;“阴阳”被广泛的用于解释天地万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2],“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指出“阴阳”乃“天地之气”,由于天(阳)气与地(阴)气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地震。《老子·四十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明阴气与阳气的结合而构成万物。《庄子·则阳》篇说:“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肯定阴阳是天地之间生成万物的两种根本的气[3]。综上所述,阴阳最初表示阳光的有无和强弱,而当与男女两性、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产生相联系的时候,“阴阳”被赋予了“天地”的使命——产生生命的根本。

阴阳在表示阳光的有无、昼夜四时的更替变化中蕴含了其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依存规律;在生育崇拜及其推演中蕴含了对立制约的平等模式;为了以“阴阳”概括和解释万物彼此的“主从”和“体用”关系,就必须与“天地”连为一体,将“天地”纳入到阴阳范畴之中[4]。正如刘长林[5]认为阴阳概念的来源一是“阴阳之义配日月”(《系辞上》);二是“阳本为雄,阴本为雌”;三是“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与天地)。“法象莫大乎天地”,笔者遂基于对“天地”的认识,解读阴阳的主从、体用关系。

2 基于“天地”解读阴阳的主从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论述强调了阴阳之间“不平等”的主从关系——阳主阴从。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也有论述:“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而始终。……阳着岁之主也,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这里草木、昆虫、植物、动物都是随着阳气的变化而运动的,也强调了阳对阴的主导作用。

天地作为宇宙间最大的象,充分体现阴阳之间的主从关系和作用。“阳化气,阴成形”,随着天的变化,即春夏秋冬的变化,地上万物随之生长、繁盛及凋零。春日阳气渐长,大地万物复苏;夏日阳气隆盛,万物生长繁盛;秋日阳气衰退,万物收敛凋谢;冬日阳气衰亡,大地万物闭藏。这个过程其实指“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导致了“地”的万物生长收藏的特点,故有“土载四行”之说(如图1所示)。与日光的向背形成的阴阳对立、制约、消长的关系不同,基于“天地”阴阳易于理解属阴的事物生长、繁盛,是在阳气逐渐增长的作用下发生的;属阴的事物凋亡、闭藏,是随着阳气减少而发生的。

据此,圣人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总结出“……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的以应天之春气、夏气、秋气、冬气,来护卫阴体的养身之道。

中医在临床治疗中,对于大出血的病人,以黄芪五倍于当归的用量来补气生血、补气摄血,以达气血双补的疗效,就是体现了阳气对于阴血的主导作用。

3 基于“天地”解读阴阳的体用关系

文章来源:《糖尿病天地(临床)》 网址: http://www.tnbtd.cn/qikandaodu/2021/0517/1247.html

上一篇:我国糖尿病健康信息网页质量评价
下一篇:基于天地解读五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