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糖尿病人注意!餐后这个“指标”,影响着血管

来源:糖尿病天地(临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刊发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9%, ① 大概每9个人中,就有1位糖尿病患者。 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35.7%, ①意

  刊发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9%, ① 大概每9个人中,就有1位糖尿病患者。

  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35.7%, ①意味着超4.6亿人位于糖尿病前期。如果不加控制,糖尿病前期人群多半都会转为糖尿病。

  然而不少糖友对血糖控制似乎并不理想。而血糖波动大,尤其是餐后血糖异常,危害可波及全身。

  餐后血糖异常,危害全身!

  管理好整体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很有必要。国际糖尿病联盟还专门发布过“餐后血糖管理指南”,足以体现餐后血糖管理的重要。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准时采血所测得的血糖,其正常值为4.4~7.8mmol/L。 有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标正常,并不代表餐后血糖不超标。而且,餐后血糖异常似乎危害更大。

  1

  餐后血糖异常,血管更易受伤

  发表在《心血管病学进展》的研究谈及, 无论是糖友,还是非糖友,餐后血糖异常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而且要比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影响要大。

  这可能与餐后高血糖时脂质过氧化增强、内皮功能障碍、高凝状态、黏附因子水平升高、炎症、氧化/氮化应激增强等有关。 ②

  2

  餐后血糖异常,影响视网膜

  餐后血糖,要比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能更好的预测视网膜病变。2005年日本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 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发病率独立正相关。③

  3

  餐后血糖异常,增加癌症风险

  餐后高血糖可增高肿瘤发病风险。一项大规模前瞻性研究对例患者进行了餐后高血糖和胰腺癌相关性分析, 结果显示,餐后血糖>11.1 mmol/L者患病的风险是血糖<6.7>

  4

  餐后血糖异常,影响认知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中谈及,一些研究发现, 餐后高血糖和餐后血糖波动与老年人整体认知、执行和注意力障碍有关。⑤

  3招改善餐后血糖!

  饮食选低升糖指数的食物

  明智地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GI)饮食结构可以影响餐后血糖的偏移。多数淀粉类食物GI较高,如土豆、面包、米饭和谷类。而GI较低的食物如水果、豆类等所含有的淀粉和糖类在胃肠消化和吸收较慢,因此对血糖的影响较小。

  在饮食上,建议餐餐都有蔬菜,进餐先吃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一定要细嚼慢咽。

  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刊发在《中国糖尿病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糖友在午餐后1小时户外快步行走40-45分,其餐后2小时及3小时血糖大大低于不运动组,而且运动停止后血糖仍有下降趋势。说明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帮助改善餐后血糖。 ⑥

  广场舞、太极拳、慢跑、羽毛球、乒乓球、骑车等都是不错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合理用药

  糖尿病有“三低”,即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据刊发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中,仅有32.2%的患者在接受降糖药物治疗。 ①

  中国人比较喜食米、面等淀粉类食物,而“α-糖苷酶抑制剂”能延缓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段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和减少血糖波动,单用并不会引起低血糖。 ⑤

  α-糖苷酶抑制剂类就是一类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的口服降糖药,如阿卡波糖,其他口服药物还有短效磺脲类、格列奈类以及DPP-4抑制剂。

  2020年4月,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在全国各省市纷纷落地执行。采购药品范围执行国家联合采购办公室公布的全国药品集中采购32个药品中选结果,覆盖糖尿病、高血压、抗肿瘤和罕见病等治疗领域,其中,部分慢病常用药大幅降价,原研降糖药阿卡波糖降幅更达90%以上,将显著降低患者治疗负担。

  原先50mg规格的原研阿卡波糖(拜唐苹 ? )约为65元/盒,而在第二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落地后,降价为5.42/盒。

  老王是一位有着十几年“糖龄”的老糖友,他这样算了一笔账,自己每天吃三次拜唐苹,每次2片,原来一天算下来就要花费13元,而现在降价后,一片药才0.18元,算下来一天费用仅1元。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他来说,感受到了很大的实惠。

文章来源:《糖尿病天地(临床)》 网址: http://www.tnbtd.cn/zonghexinwen/2020/1001/445.html

上一篇:狐大医 | 不想让娃变“胖胖”?赶快改掉这三种
下一篇:胖了不是工作的错,别再为「过劳肥」找借口

糖尿病天地(临床)投稿 | 糖尿病天地(临床)编辑部| 糖尿病天地(临床)版面费 | 糖尿病天地(临床)论文发表 | 糖尿病天地(临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糖尿病天地(临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