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艺的本义是种植(5)

来源:糖尿病天地(临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对绘画经典的戏仿 20世纪的艺术史因为马塞尔·杜尚的出现而改变了历史轨迹。当那个名为“泉”的小便器放在博物馆成为被“艺术界”赋予了资格的艺术

对绘画经典的戏仿

20世纪的艺术史因为马塞尔·杜尚的出现而改变了历史轨迹。当那个名为“泉”的小便器放在博物馆成为被“艺术界”赋予了资格的艺术品后,艺术与非艺术的判别界限模糊起来。如果说本雅明感叹因摄影术的出现而使绘画中艺术“灵晕(aura)”消逝,因电影出现而导致演员的“灵晕”消逝,那么在摄影与电影都堂而皇之地位列艺术殿堂后,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使得绘画、摄影与电影成了技术游戏的对象。戏仿在这影与像的艺术领域中不断挑战着人们对艺术的界定与信念。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17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于1665年创作的一幅人物肖像画,被后世称为“北方的蒙娜丽莎”。现收藏在海牙的毛里茨故居美术馆,是该美术馆的镇馆之宝。这幅作品在维米尔的作品中独具特色。画面色彩对比强烈,黄色、橙色与蓝色的强烈对比带有一种青春的质感。少女望向画外,直接与观者相视,眼神中有羞涩也有期盼。而其略张的嘴历来被解读为带有欲言又止的微妙,如同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同时珍珠耳环作为画作的视觉焦点也寓意着少女的纯洁无暇。这幅耐人寻味的绘画成为后世不断玩味、鉴赏的经典作品。也正因为其艺术“光晕”的神秘,后人总在揣测画作背后的故事。这个少女是谁?她与维米尔是怎样的关系?她在看谁?她要说什么?1999年,美国女作家崔西·雪佛兰依据画作创作了同名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在小说中,崔西试图为人们的疑惑与好奇提供一个浪漫的答案。而后好莱坞翻拍了小说,并由著名女星斯嘉丽·约翰逊出演画中少女,英国影星科林·费斯出演画家维米尔,将小说中少女的微妙情感转化成一场相恋却无法相守的通俗爱情。由此,我们看到了斯嘉丽版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如果说维米尔的原作带给观者的是一种艺术的玄妙体验,是对维米尔画作“灵晕”的感知与回味,那么斯嘉丽对画作少女的模仿则使之通俗化与世俗化,甚至情欲化了。因为在观看这张电影海报的摄影作品时,斯嘉丽的性感女星的定位必然会影响到观者的直觉感受。如果说在少女半张半合的嘴唇中,我们看到的是倾诉的愿望与期盼的定格,那么斯嘉丽同样半张的嘴则显出肉感的诱惑。她更为凌厉的眼神和角度更大的转头,显出一种更为直接的逼迫感,与原作的少女的宁静气质差异巨大。应该说这幅海报照片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戏仿,但在对原作的“复制”中,时代审美的变化与消费时代的明星消费欲望已经改变了原作的审美特质。而其后的摄影作品则对原作进行了彻底的戏仿。如同达达主义的杜尚给蒙娜丽莎画上胡子,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成了现代生活中端着咖啡壶的少女。原作中制造透视与静默的黑色背景被现代生活中的物件所替代。牛仔裤与夹克衫的装扮与蓝色发带和少女的复古式的发型构成一种不和谐视觉效果。原作中时间的凝结感是因为人物情感的深沉却又含蓄而带来的一种艺术效果,是画家对模特少女瞬间情感“此时此地”的体验。画作并不传达动感的可能而是要突出瞬间即永恒的艺术之美。而戏仿作品中少女端着咖啡壶走向咖啡杯的瞬间,蕴含着动作的延续,少女的表情在整体画作中也不再凸显,人物的动作瞬间融合进生活化场景中。原作中沉静的艺术之美让位于现代动感的生活情趣。诚如瓦尔特·本雅明所指出的,“事实上,将事物在空间里更人性地‘拉近’自己,这对今天的大众而言是个令人兴致高昂的偏好”,“揭开事物的面纱,破坏其中的‘灵光’(即灵晕),这就是新时代感受性的特点”。第四幅照片是由加拿大艺术家杰夫·哈马达女扮男装戏仿的维米尔作品。笔者不得不赞叹的是,这位艺术家的戏仿似乎更贴近于原作的意象与韵味,而戏仿者有意的性别错位也构成了对原作艺术客体的延异。大多数的古典画作中,女性都是被“看”的对象,不少女权主义者由此而愤然,在女性身份与“男性逻各斯”的视觉强暴中争辩与抗议。而当“看”的客体变身为男性,这种争辩与抗议似乎变得尴尬。戏仿的游戏再一次成为对“权力”(指女权)的消解。

周冬雨与乐高玩具对《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戏仿在本质上不过是商业的推销。与斯嘉丽不同,周冬雨并未在电影这种艺术活动中去诠释另外一种艺术中的对象,因此她的这种模仿并不具备任何意义上的对原作的艺术延续。同时,戏仿之作中的背景极具中国东方式审美的意境,与前景周冬雨明显“再现感”强烈的西式油画质感形成了审美的冲突与不和谐,降低了其作为摄影作品的艺术感觉。而周冬雨在这里无论戏仿少女还是戏仿梦露,不过是为了她作为电影新人宣传的噱头而已,具有极强的商业功利性。乐高玩具的戏仿的根本目的则更是为了产品的营销。二者既不具备后现代艺术对古典艺术的颠覆追求,也不具备可玩味的社会语境寓意。单纯的商业与消费动机下的戏仿即是所谓的“空心的戏仿”。例图中的最后三幅,是笔者利用光影魔术手软件做出的对《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戏仿之作。笔者想以此证明,在一个技术不断更新,所有技术操作越来越趋向简单化、一键化与“傻瓜”化的当下,戏仿成为大众向曾经“光晕”无限的艺术挑战的利器。

文章来源:《糖尿病天地(临床)》 网址: http://www.tnbtd.cn/qikandaodu/2021/0420/1084.html

上一篇:戏票情缘玩家何大中一生中的五场戏
下一篇:天人合一视域下的茶道哲学评李萍天地融入一茶

糖尿病天地(临床)投稿 | 糖尿病天地(临床)编辑部| 糖尿病天地(临床)版面费 | 糖尿病天地(临床)论文发表 | 糖尿病天地(临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糖尿病天地(临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