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艺的本义是种植(3)

来源:糖尿病天地(临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周冬雨与乐高玩具对《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戏仿在本质上不过是商业的推销。与斯嘉丽不同,周冬雨并未在电影这种艺术活动中去诠释另外一种艺术中的

周冬雨与乐高玩具对《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戏仿在本质上不过是商业的推销。与斯嘉丽不同,周冬雨并未在电影这种艺术活动中去诠释另外一种艺术中的对象,因此她的这种模仿并不具备任何意义上的对原作的艺术延续。同时,戏仿之作中的背景极具中国东方式审美的意境,与前景周冬雨明显“再现感”强烈的西式油画质感形成了审美的冲突与不和谐,降低了其作为摄影作品的艺术感觉。而周冬雨在这里无论戏仿少女还是戏仿梦露,不过是为了她作为电影新人宣传的噱头而已,具有极强的商业功利性。乐高玩具的戏仿的根本目的则更是为了产品的营销。二者既不具备后现代艺术对古典艺术的颠覆追求,也不具备可玩味的社会语境寓意。单纯的商业与消费动机下的戏仿即是所谓的“空心的戏仿”。例图中的最后三幅,是笔者利用光影魔术手软件做出的对《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戏仿之作。笔者想以此证明,在一个技术不断更新,所有技术操作越来越趋向简单化、一键化与“傻瓜”化的当下,戏仿成为大众向曾经“光晕”无限的艺术挑战的利器。

结语

如果说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后现代派艺术还具备精英化的艺术特质的话,在PS技术、Flash技术以及如Adobe、光影魔术手等技术软件不断兴起与发展的时代,后现代主义艺术已经逐渐演变成一场全民狂欢,对影视的戏仿与对名画乃至著名摄影作品的戏仿成为大众接近艺术又破坏、颠覆艺术的实践。而消费社会中娱乐泛滥,一切皆为商品的特性又使得戏仿进一步超出艺术审美的限度,趋向价值虚无的纯粹娱乐消遣方式,即恶搞,有学者称之为“空心的戏仿”。这种过分与无度的娱乐消费或许将导致戏仿本身作为曾经艺术创作形式的最终消亡。本雅明说,“感受模式的改变只是社会更迭的一种表现”,“在这感受运作的环境里,我们目前所面临的转变若真的可以解释为‘灵光’(即灵晕)的衰退的话,我们便能进一步指出导致衰败的社会成因何在”,或许这才是我们探究戏仿乃至整个后现代文化何去何从的终极目的。

2011年末,“贺岁档”又一次成为中国娱乐界的“热词”。正当《金陵十三钗》的制片人张伟平与八大院线为利益分割而焦灼谈判之际,网上流出一段视频:贺岁档三大片巨头紧急会议。这段视频用2010年的贺岁大片《让子弹飞》中的场景与人物,通过对白改编“戏说”了“贺岁档”的逐利之战。一场关于中国电影界权力与利益的再分配之争,以一种游戏的方式被大众所娱乐。而其背后所藏匿的中国电影的制作、营销以及电影产业链条中种种亟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都为这种娱乐狂欢所消解。电影的受众群体在电影产业链条中处于下游,消费者/受众无法了解到电影产业的种种内幕,同时,对关乎切身利益的电影票价的制定也无话语权。面对70到90元的高票价,普通观众的不满通过这场嘲弄性质的电影恶搞而获得宣泄。这不禁使人联想起2005年,陈凯歌导演的《无极》上映后,由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而开创的中国网民戏仿狂欢。

所谓戏仿,又称戏拟、“滑稽模仿”、“谐谑模仿”,原指文学中一种讽刺批评或滑稽嘲弄的形式。学者李简瑗认为戏仿“是指通过已有的叙事框架或情境进行模仿、挪用以获得一种游戏化的效果,是一种把严肃形式通过滑稽模仿吸引到诙谐文化中予以降格的艺术方式。”戏仿使得多重艺术文本形成更加多样的互文,艺术文本的多元化和意义指向的多元化更加扩大。文学中有这样的著名先例,如美国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戏仿因其风格与手法契合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如反传统、反理性、反整体性、无中心意识、多元取向、不确定性、碎片化等)而成为后现代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在文学、绘画、电影、舞蹈、表演艺术中大量出现。在笔者看来,戏仿作品的不断衍生源于人类自身的异化之感。随着人类社会机械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的主体性在不断消失与边缘化。生产线的大量建立与计算机的迅猛普及使得个体的存在不断被矮化。作为生产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人作为个体不需要有独立的思维与情感;作为计算机时代下的网络冲浪者,计算机的超级存储量与网络信息的庞大、多向、迅疾,使得个体记忆与思维愈发渺小。个体在被科技的历史进程边缘化,即使在西方的所谓民主、自由的体制中,个体面对权力阶层所能获得的仍是“虚构的权威”,话语的权力始终掌控在少数的精英与特权阶层手中。科技与权力的主宰使得当代人的生存体验中缺失中心感与认同感,由此引发的是对去信仰化、去权威化的追求。这种后现代式的颠覆与解构实质是一种“物极必反”式的精神哀歌。当自我的意义不复完整,自我的价值即将剥离,与其坐等被异化的悲哀,不如自行碎裂以求某种挑衅与叛逆的快感。于是美被消解,艺术的光晕被消解,神圣被消解,游戏成为化解自我焦虑与自我否定的良药。而戏仿恰好是此种游戏心态的展现方式之一。同时,由于商业文化、消费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进一步扩张,戏仿这种源于文学与艺术领域的创作实践开始向大众文化领域蔓延,戏仿的空间也空前膨胀。

文章来源:《糖尿病天地(临床)》 网址: http://www.tnbtd.cn/qikandaodu/2021/0420/1084.html

上一篇:戏票情缘玩家何大中一生中的五场戏
下一篇:天人合一视域下的茶道哲学评李萍天地融入一茶

糖尿病天地(临床)投稿 | 糖尿病天地(临床)编辑部| 糖尿病天地(临床)版面费 | 糖尿病天地(临床)论文发表 | 糖尿病天地(临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糖尿病天地(临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